close

水蜜桃阿嬤議題的背後,我看見商業周刊製作的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系列專題之用心有目共睹,只是,當商業周刊藉著發行此專輯的媒體效應,站在社會同情與關注的正當性上,銷售自身所出版的文化商品,不免出現一些批評撻伐之聲。

從行銷角度觀之,這是個成功的議題廣告化操作案例。不僅是議題發酵醞釀的時間點,到配套的雜誌專輯與周邊商品的發行、並搭配合乎市場邏輯的銷售通路,綴以發乎情止於禮的聯合勸募活動,簡直就是一場近乎完美的主題促銷活動。

只是難免會有些質疑的社會聲浪,認為媒體不應該消費社會的愛心,的確,當媒體面臨議題設定與營利生存的兩難時,該如何處理得宜?商周是否在水蜜桃阿嬤的議題上有失媒體職責?而是否又如社會質疑聲音所指控,商周失去了媒體的公理正義,只是利用無辜的水蜜桃阿嬤謀己之利呢?

對於商營媒體而言,設定值得社會關注的多元議題本來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媒體職責,平心而論,水蜜桃阿嬤的議題的確受到許多觀眾的注意,至少商周作為一個白領財經媒體,不再只是傳遞著上流社會的成功價值,而是願意放低姿態(即使仍以其主流白領媒體的觀視角度)報導主流之外的小眾議題,已相當值得嘉許。

但由於國內出版產業生存不易,平面媒體究其心力運用行銷手段為自己鋪下生存出路,亦相當普遍。立委高金素梅強烈質疑商周運用水蜜桃阿嬤專題掏空社會大眾的同情心,以贊助金額捐贈商周出版之"生命教材"產品之美名,謀己利之實,於社會公益觀點觀之,商周販賣水蜜桃阿嬤專題卻利用媒體之便壟斷部份捐款的用途,當然有其可議之處,那麼,媒體結合公益的議題販賣行為又該如何處理才能合乎公義,才能收眾人之信服?

針對水蜜桃阿嬤專題而言,當然只是拋磚引玉,其議題所暗示的是,這個社會底層仍存在著相當多雷同的家庭,有著類似的生活心酸需要社會或政府資源的適當協助。因此商周當然有必要協助公布基金形式的募款管道,讓愛心捐款能由透明化的第三方單位統籌,並接受所有捐款人的監督,幫助所有需要接受援助的民眾。

不過,商周究竟有沒有機會藉此議題銷售其專題產品?從商業運營的觀點來看,商周絕對可以趁此議題發酵機會推廣其所謂生命教材出版品,只是,這不應該只是唯一的選擇,也絕對不適宜將捐款用途壟斷用於該文化產品的消費,由於議題事涉敏感的公益話題,商周應該提供完整的捐款用途選擇機會,讓消費大眾對自己的愛心用途有百分之百的決定權。

我依然肯定媒體對於社會小眾的關注與用心,只是,當遊走於議題公益化與商品化的界線之間,還是該多聽聽多方的建議,不宜單純以議題商品化的概念進行操作,或可會較為妥當。

相關Links:
商業週刊水蜜桃阿嬤專題網頁 
高金素梅對於水蜜桃阿嬤事件的聲明

商業週刊水蜜桃阿嬤紀實片三分鐘預告 



 

 

 <原文投稿 2006/07/06 聯合報民意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trix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